咏春拳的创造者─五枚大师祖

五枚大师、至善禅师、白眉道长、冯道德与苗显并称少林五老,均为清代康熙年间武术奇才,各身怀绝学。五枚大师祖更于晚年创出咏春拳,首传于严咏春,再一脉相传至叶问宗师,并由叶问宗师扩展至世界各地,流传盛极。其发展之迅速自有独特之处,惜历来并无书籍文献记载有关五枚大师祖创拳时之思维、理论和心境,好使广大学习者欣赏和领略,由此感到美中不足。

根据叶问宗师口述,五枚大师祖创拳时之过程,实为我辈习咏春拳者难得而宝贵之数据,有助加深对咏春拳之认识。笔者不敢自珍,决意将之记载留存,以增后世咏春弟子对五枚大师祖的怀念与景仰。

五枚大师祖浸淫于武学数十年,经常与少林诸老相叙,对各种武术认识甚深。由于五枚大师祖是女性,体力逊于男性,尤其在晚年期间,生理已逐渐衰退;于此时要创造一派拳术,决不会以体力作为取胜之道,反以毋须耗力为基本构思原则,才有突破性的创作。
如以兵行险着,诡谲招式作为致胜之本,虽可省却不少气力,但若被看破也易招失败─智者不取,从正途而又稳健的架式中着手,才是理想的创新拳术。

要达到此种理想的拳术,一定要有突破性的结构组合。首先要有良好的省力结构,其次是利用自然力量为推动力的来源,再三是如何运用此坚韧的构架和自然的动力组合来发挥强大的攻防力量。

在理论上如果能创出一派拳术包含上述三种构架,相信可以成为一派有突破性的理想拳法。五枚大师遂决意闭关潜心思索,终于悟出一套完整的构思,作为创拳的基础:其为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为攻击法则,以圆拱形的架式为省力的结构,以身体重量为基本推动力,以旋转速度为发力原则。其理如下:

第一:以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作为出拳攻击的构思;又以双手构成圆拱形(摊、膀、伏等手法的形状)为省力构架,成为有强大承受力的招式;再以精神力量贯于全身(笔者注:精神力量可能是现代科学所说之脑意识潜能,在本书内笔者称为「念力」),成为一个活动、坚韧的构架─创出「小念头」套拳。

第二:以追求发挥自然力量为主,放弃以马步支撑及控制肌肉为力量的传统习惯;而以自己的体重旋转,前进和后退所产生的重量为推动力,发挥自然力量─创设了「寻桥」套拳。

第三:拳术必须有爆破性的出击力量;放弃依靠肌肉运用来产生爆炸性的力量,就改以体重快速旋转,将高速度旋转所产生的爆破性力量贯于四肢,利用旋转的离心力和牵引力作为攻守的力量─创造了「标指」这套急剧转动的套拳。

既然创造了符合自己构思而又有突破性的套拳,五枚大师祖于是按步练习,以引证和改良,直臻完美境界。当感觉到能将自己的构思按步实现时,整个人也溶于成功的喜悦之中。
小念头
二字钳羊马
念力的产生
黐手
寻桥
标指
木人桩
八斩刀
六点半棍

小念头

「小念头」是咏春派拳术三套拳种之一,也是最先练习的基础套拳。特色是整个身驱在静止状态中利用双手姿态构架,产生最大的攻击力及被攻击时最强的承受力。小心分析则可察觉每一招式均符合力学的要求,故被视为咏春拳最重要的基本套拳。练习小念头必须专心,不可有半点随便循例的心态。假如能准确地掌握小念头每一招式的用力技巧,明白招式构架的作用,熟习后配合「寻桥」和「标指」来运用,便可将自己的体能尽量发挥,没有力不从心,枉耗气力的弊病。

更重要的是,练习小念头能发出无形的力量。在运用此种无形力量时,外表绝无用力之态或收缩肌肉的现象。当受到冲击力时,亦无吃力的感觉,而实际却能发出强大的力量。此种无形的力量称之为「念力」(即意识力量)。

二字钳羊马

  1. 身体脊骨与大腿成直线
  2. 臀部微微用力揪起(即提肛)
  3. 手㬹要略低于拳头
  4. 沉㬹落膊
  5. 眼要平视
  6. 膝头微屈至垂直于足尖,膝关节一定要放松
  7. 两脚的距离等于双脚板平放距离(肩宽)
  8. 双膝及双足尖朝向攻击点,即双脚能攻击到达之垂直点

除以上各要点外,还要集中精神,即可达到气贯全身。这种站立姿势,能将外来之压力转移到自己双脚上,分担了手部的压力。

念力的产生

练习「小念头」时,首要集中精神,用意念来推动招式。意念的作用能汇集全身气力于攻击点上,以意念来支配每一动作,而非使用收紧肌肉所产生的力量。相信初学者很难体会得到,但事实上是存在的。这种力量的存在,笔者无法给予一个贴切的名称,惟有称为「念力」。

假如学习者能成功地培养出念力,就能使咏春拳每一个招式在轻描淡写之下发挥无穷的力量。

念力是经练习小念头而产生的。小念头的站立姿势,已有力贯全身的神态(或说气贯全身)。认识气功的人士也会同意,念力是随练习时日的久暂及专心与否而增强;经恒久的练习便可感到它的存在,久之便能推动此种力量。

练习小念头全套招式,意念不可间断,要一气呵成,才能达到小念头的原意,方可领略念力的存在。

当成功地得到念力时,便会有挥不尽、用不竭之能量。

黐手

两点之间 直线最短

来留去送 甩手直冲


简单而有礼貌的口诀,尽显咏春黐手能达致的反应敏捷、防守坚固、攻击强劲等效果。

黐手的运用繁复而奥妙,用文字书写很难得到理想的表达。什么「水银泻地」、「泼水不入」等形容词,只适宜在小说中描述,对学习者并无帮助。

黐手的作用很多,如用连续性的图片表达实在难以达到完美效果,只好将黐手的作用逐点列出讲述─所列举各点之间有连带关系─只希望使学习者能体会到各点的运用技巧,清楚明白黐手的作用。

黐手的作用繁复而奥妙,基本的要求可分为下列数类:
  1. 练习受力的感觉和敏捷的反应;
  2. 用摊、膀、伏手法构成弧形拱桥力学的作用来承受对手的冲击力;
  3. 用弧形及圆形转动力带引对手失重,使其难以稳定重心;
  4. 找寻对手空隙进攻;
  5. 制造对自己有利形势;
  6. 连贯以下四种力的运用:
    1. 本身体能的力量、
    2. 招式上的结构承接力、
    3. 念力、
    4. 体重的移动力。

寻桥

「寻桥」是咏春第二套基本套拳,表示寻求与对手桥手接触的运用方法,练习如何运用体重的推动力及以「小念头」招式构架的结合来发挥动力的效果。

这个动力说易行难,非特别耐心练习是很难达到目的,同时不可有急进念头及攻击的意念;所以整套寻桥都没有急速地练习招式,原因是着意训练配合小念头的招式构架与体重及腰马推动力的结合,以达到巧妙的用力技巧及有趣而符合力学原理。如能进达化境,可将推动力和牵引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创拳者的智慧与能力。

因此,笔者就以个人的体会将寻桥的用力构思分析如下:
  1. 寻桥的用力理论;
  2. 寻桥的攻守理论;
  3. 对敌时的用力技巧。

标指

「标指」是咏春拳术第三套拳种。历来有标指不出门之传说,叶问宗师也曾说及,表示非本门弟子是不传授的。可能是守旧思想视为秘传,亦可能是对咏春非有稳固根基者是不传授的─笔者认为以后者解释较为合理。

的确,标指的拳理构思跟「小念头」和「寻桥」截然不同。名称上已带有攻击意念,能将全身力量发挥至指掌之间,拥有强大的杀伤力,是在搏击中十分实用的拳术手法。

就因为有了标指不出门这句话,又具有巧妙的攻击招式,故令一般学习者产生了错误的观念,以为学了标指就等于站上咏春派高手之列,渴望从速学习或从旁模仿学习,甘愿成为虚有其表的一份子。

无可置疑,标指在搏击上是十分实用。但运用标指手法的根基是从小念头和寻桥中培养出来。如以理想而严格的训练为宗旨,标指是不应随便传授的,这是希望学习者能得到较高的成就。

木人桩

木人桩是训练咏春拳的辅助器材,全套桩法都是在「小念头」、「寻桥」、「标指」的招式中混合构成,作为运用招式的练习对象。

因此,木人桩并无独立招式桩法,只有在套拳手法中略加轻微变化,成为对敌时在构思上的实习招式,使套拳招式进入搏击运用阶段。

木人桩以相似作用的招式结合为一节,共分十节,每节统称十式,另加进八式脚法,故此木人桩共有一零八式。

据叶问宗师口述,第二节(次十式)原本编于第九节,当时叶宗师认为该节与第一节手法相同,故将之改编为第二节,究竟上下互调之练习,有无玄妙之处,笔者并无作深入之研究。

木人桩并非每一节准确的以十式计算,有些一节内多达十五式,故传说中木人桩有一一六式及一三二式之说。

同时叶宗师经常将自己构思的招式,以木人桩为练习对象,笔者也受到感染而作出同样的练习。但并无将自己的构想招式加入木人桩法里,以保持原有的桩法结构。

因此笔者以为练习木人桩法,除练习前人传授的整套桩法外,也可从自己的构想招式中进行练习,作为练习的散式,一来可满足自己的心态,二来也可丰富了练习的情绪。

练习木人桩的优点很多,最表面的是可以将咏春拳的招式手法、步法、腰马「执到正」来练习,不似在两人黐手时没有足够时间来运用正确的手法,导致有力不从心的情况。

至于内在的优点,应作专题叙述,希望能将木人桩法的精要,作出简明的分析,以祈增加后学者对桩法的认识和了解。

八斩刀

咏春八斩刀法,可以说全部由三套拳法招式融合演变而成,在运用上亦与拳法相似;至于步法则别具一格,其目的在于利用其步法将全身重量输送到双刀之上,以达到每出一刀都带着身躯沉重的力量,运用的技巧亦与拳法理论相同,因此不再作分析评论。

八斩刀十分着重利用腕力,每一式刀法都配以手腕力来发挥用力的技巧,令每一式刀法更趋沉雄,成为潇洒而霸道的刀法。

因此在未学刀法之前,也有两式必须先练的基本招式,一是走三角马,二是双手圈刀。其目的在于练刀时已有熟练的圈刀和步法,容易达到用力的效果。

八斩刀是双刀,两手各握一把同时运用,刀身较短,在接战时通常是一手进攻,一手防卫。如遇重兵器进攻,感到单手力量不足抵御时,则用双手联防,然后反击。

八斩刀属于短兵器,常言道兵器一寸短,一寸险,短兵器必须险中求胜,采取速战速决战术。

六点半棍

本门六点半棍法,根据叶问宗师口述,非咏春拳创造者五枚大师所创,而是由梁二娣、王华宝于红船中(红船是戏班弟子之行宫)以「小念头」与至善禅师互相传授而成咏春棍法。是否真确,未作考证。


六点半棍法,招式简洁,名符其实只得六招半模式,在视觉上亦如咏春拳一样毫无繁复优美动态,因此很难吸引学习者专心练习,以致未能普及推广。

但是六点半棍法每一招式,如能配合咏春拳之「念力」与心法运用,能使每一招棍式产生震撼性力量。所以咏春棍法除招式简洁外,所产生强大杀伤力是其特性的代表。

在未学习棍法之前,必须先练习几式棍法基础招式,祈求在练习整套六点半棍法时产生稳定其结构作用,避免在挥动棍法时被棍的摆动力带引令身形马步松散;另一方面是连续练习单一招式,较易掌握用棍技巧。当然也需要有「小念头」的「念力」、「寻桥」的腰马转动、「标指」的驱力于指、「木人椿」椿法的集中力量的用力法规,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更不可疏忽这几招基本招式,必须认真勤练,以收日后练习事半功倍之效。

棍的长短

据叶问宗师所述,他当年所练的棍长度是九唐尺,棍头直径十二唐分,棍尾九唐分(十唐寸为一唐尺,一英尺约等于八唐寸)。练习较长木棍除对体能可增强外,日后握着短棍也可运用自如,相反只练习短棍,日后使用长棍必会显得笨拙,难以从心所欲。

目前,香港人所练的棍,长度多为九英尺,比前人所练的棍轻松很多。

小念头

「小念头」是咏春派拳术三套拳种之一,也是最先练习的基础套拳。特色是整个身驱在静止状态中利用双手姿态构架,产生最大的攻击力及被攻击时最强的承受力。小心分析则可察觉每一招式均符合力学的要求,故被视为咏春拳最重要的基本套拳。练习小念头必须专心,不可有半点随便循例的心态。假如能准确地掌握小念头每一招式的用力技巧,明白招式构架的作用,熟习后配合「寻桥」和「标指」来运用,便可将自己的体能尽量发挥,没有力不从心,枉耗气力的弊病。

更重要的是,练习小念头能发出无形的力量。在运用此种无形力量时,外表绝无用力之态或收缩肌肉的现象。当受到冲击力时,亦无吃力的感觉,而实际却能发出强大的力量。此种无形的力量称之为「念力」(即意识力量)。

二字钳羊马

  1. 身体脊骨与大腿成直线
  2. 臀部微微用力揪起(即提肛)
  3. 手㬹要略低于拳头
  4. 沉㬹落膊
  5. 眼要平视
  6. 膝头微屈至垂直于足尖,膝关节一定要放松
  7. 两脚的距离等于双脚板平放距离(肩宽)
  8. 双膝及双足尖朝向攻击点,即双脚能攻击到达之垂直点

除以上各要点外,还要集中精神,即可达到气贯全身。这种站立姿势,能将外来之压力转移到自己双脚上,分担了手部的压力。

念力的产生

练习「小念头」时,首要集中精神,用意念来推动招式。意念的作用能汇集全身气力于攻击点上,以意念来支配每一动作,而非使用收紧肌肉所产生的力量。相信初学者很难体会得到,但事实上是存在的。这种力量的存在,笔者无法给予一个贴切的名称,惟有称为「念力」。

假如学习者能成功地培养出念力,就能使咏春拳每一个招式在轻描淡写之下发挥无穷的力量。

念力是经练习小念头而产生的。小念头的站立姿势,已有力贯全身的神态(或说气贯全身)。认识气功的人士也会同意,念力是随练习时日的久暂及专心与否而增强;经恒久的练习便可感到它的存在,久之便能推动此种力量。

练习小念头全套招式,意念不可间断,要一气呵成,才能达到小念头的原意,方可领略念力的存在。

当成功地得到念力时,便会有挥不尽、用不竭之能量。

黐手

两点之间 直线最短

来留去送 甩手直冲


简单而有礼貌的口诀,尽显咏春黐手能达致的反应敏捷、防守坚固、攻击强劲等效果。

黐手的运用繁复而奥妙,用文字书写很难得到理想的表达。什么「水银泻地」、「泼水不入」等形容词,只适宜在小说中描述,对学习者并无帮助。

黐手的作用很多,如用连续性的图片表达实在难以达到完美效果,只好将黐手的作用逐点列出讲述─所列举各点之间有连带关系─只希望使学习者能体会到各点的运用技巧,清楚明白黐手的作用。

黐手的作用繁复而奥妙,基本的要求可分为下列数类:
  1. 练习受力的感觉和敏捷的反应;
  2. 用摊、膀、伏手法构成弧形拱桥力学的作用来承受对手的冲击力;
  3. 用弧形及圆形转动力带引对手失重,使其难以稳定重心;
  4. 找寻对手空隙进攻;
  5. 制造对自己有利形势;
  6. 连贯以下四种力的运用:
    1. 本身体能的力量、
    2. 招式上的结构承接力、
    3. 念力、
    4. 体重的移动力。

寻桥

「寻桥」是咏春第二套基本套拳,表示寻求与对手桥手接触的运用方法,练习如何运用体重的推动力及以「小念头」招式构架的结合来发挥动力的效果。

这个动力说易行难,非特别耐心练习是很难达到目的,同时不可有急进念头及攻击的意念;所以整套寻桥都没有急速地练习招式,原因是着意训练配合小念头的招式构架与体重及腰马推动力的结合,以达到巧妙的用力技巧及有趣而符合力学原理。如能进达化境,可将推动力和牵引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创拳者的智慧与能力。

因此,笔者就以个人的体会将寻桥的用力构思分析如下:
  1. 寻桥的用力理论;
  2. 寻桥的攻守理论;
  3. 对敌时的用力技巧。

标指

「标指」是咏春拳术第三套拳种。历来有标指不出门之传说,叶问宗师也曾说及,表示非本门弟子是不传授的。可能是守旧思想视为秘传,亦可能是对咏春非有稳固根基者是不传授的─笔者认为以后者解释较为合理。

的确,标指的拳理构思跟「小念头」和「寻桥」截然不同。名称上已带有攻击意念,能将全身力量发挥至指掌之间,拥有强大的杀伤力,是在搏击中十分实用的拳术手法。

就因为有了标指不出门这句话,又具有巧妙的攻击招式,故令一般学习者产生了错误的观念,以为学了标指就等于站上咏春派高手之列,渴望从速学习或从旁模仿学习,甘愿成为虚有其表的一份子。

无可置疑,标指在搏击上是十分实用。但运用标指手法的根基是从小念头和寻桥中培养出来。如以理想而严格的训练为宗旨,标指是不应随便传授的,这是希望学习者能得到较高的成就。

木人桩

木人桩是训练咏春拳的辅助器材,全套桩法都是在「小念头」、「寻桥」、「标指」的招式中混合构成,作为运用招式的练习对象。

因此,木人桩并无独立招式桩法,只有在套拳手法中略加轻微变化,成为对敌时在构思上的实习招式,使套拳招式进入搏击运用阶段。

木人桩以相似作用的招式结合为一节,共分十节,每节统称十式,另加进八式脚法,故此木人桩共有一零八式。

据叶问宗师口述,第二节(次十式)原本编于第九节,当时叶宗师认为该节与第一节手法相同,故将之改编为第二节,究竟上下互调之练习,有无玄妙之处,笔者并无作深入之研究。

木人桩并非每一节准确的以十式计算,有些一节内多达十五式,故传说中木人桩有一一六式及一三二式之说。

同时叶宗师经常将自己构思的招式,以木人桩为练习对象,笔者也受到感染而作出同样的练习。但并无将自己的构想招式加入木人桩法里,以保持原有的桩法结构。

因此笔者以为练习木人桩法,除练习前人传授的整套桩法外,也可从自己的构想招式中进行练习,作为练习的散式,一来可满足自己的心态,二来也可丰富了练习的情绪。

练习木人桩的优点很多,最表面的是可以将咏春拳的招式手法、步法、腰马「执到正」来练习,不似在两人黐手时没有足够时间来运用正确的手法,导致有力不从心的情况。

至于内在的优点,应作专题叙述,希望能将木人桩法的精要,作出简明的分析,以祈增加后学者对桩法的认识和了解。

八斩刀

咏春八斩刀法,可以说全部由三套拳法招式融合演变而成,在运用上亦与拳法相似;至于步法则别具一格,其目的在于利用其步法将全身重量输送到双刀之上,以达到每出一刀都带着身躯沉重的力量,运用的技巧亦与拳法理论相同,因此不再作分析评论。

八斩刀十分着重利用腕力,每一式刀法都配以手腕力来发挥用力的技巧,令每一式刀法更趋沉雄,成为潇洒而霸道的刀法。

因此在未学刀法之前,也有两式必须先练的基本招式,一是走三角马,二是双手圈刀。其目的在于练刀时已有熟练的圈刀和步法,容易达到用力的效果。

八斩刀是双刀,两手各握一把同时运用,刀身较短,在接战时通常是一手进攻,一手防卫。如遇重兵器进攻,感到单手力量不足抵御时,则用双手联防,然后反击。

八斩刀属于短兵器,常言道兵器一寸短,一寸险,短兵器必须险中求胜,采取速战速决战术。

六点半棍

本门六点半棍法,根据叶问宗师口述,非咏春拳创造者五枚大师所创,而是由梁二娣、王华宝于红船中(红船是戏班弟子之行宫)以「小念头」与至善禅师互相传授而成咏春棍法。是否真确,未作考证。


六点半棍法,招式简洁,名符其实只得六招半模式,在视觉上亦如咏春拳一样毫无繁复优美动态,因此很难吸引学习者专心练习,以致未能普及推广。

但是六点半棍法每一招式,如能配合咏春拳之「念力」与心法运用,能使每一招棍式产生震撼性力量。所以咏春棍法除招式简洁外,所产生强大杀伤力是其特性的代表。

在未学习棍法之前,必须先练习几式棍法基础招式,祈求在练习整套六点半棍法时产生稳定其结构作用,避免在挥动棍法时被棍的摆动力带引令身形马步松散;另一方面是连续练习单一招式,较易掌握用棍技巧。当然也需要有「小念头」的「念力」、「寻桥」的腰马转动、「标指」的驱力于指、「木人椿」椿法的集中力量的用力法规,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更不可疏忽这几招基本招式,必须认真勤练,以收日后练习事半功倍之效。

棍的长短

据叶问宗师所述,他当年所练的棍长度是九唐尺,棍头直径十二唐分,棍尾九唐分(十唐寸为一唐尺,一英尺约等于八唐寸)。练习较长木棍除对体能可增强外,日后握着短棍也可运用自如,相反只练习短棍,日后使用长棍必会显得笨拙,难以从心所欲。

目前,香港人所练的棍,长度多为九英尺,比前人所练的棍轻松很多。

Address 九龙长沙湾道3号长胜大厦11楼(10字)C座
(太子地铁站E出口)
Phone +852 2606 0602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