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的創造者 ─ 五枚大師祖

五枚大師、至善禪師、白眉道長、馮道德與苗顯並稱少林五老,均為清代康熙年間武術奇才,各身懷絕學。五枚大師祖更於晚年創出詠春拳,首傳於嚴詠春,再一脈相傳至葉問宗師,並由葉問宗師擴展至世界各地,流傳盛極。其發展之迅速自有獨特之處,惜歷來並無書籍文獻記載有關五枚大師祖創拳時之思維、理論和心境,好使廣大學習者欣賞和領略,由此感到美中不足。

根據葉問宗師口述,五枚大師祖創拳時之過程,實為我輩習詠春拳者難得而寶貴之資料,有助加深對詠春拳之認識。筆者不敢自珍,決意將之記載留存,以增後世詠春弟子對五枚大師祖的懷念與景仰。

五枚大師祖浸淫於武學數十年,經常與少林諸老相敘,對各種武術認識甚深。由於五枚大師祖是女性,體力遜於男性,尤其在晚年期間,生理已逐漸衰退;於此時要創造一派拳術,決不會以體力作為取勝之道,反以毋須耗力為基本構思原則,才有突破性的創作。

如以兵行險着,詭譎招式作為致勝之本,雖可省卻不少氣力,但若被看破也易招失敗─智者不取,從正途而又穩健的架式中着手,才是理想的創新拳術。

要達到此種理想的拳術,一定要有突破性的結構組合。首先要有良好的省力結構,其次是利用自然力量為推動力的來源,再三是如何運用此堅韌的架構和自然的動力組合來發揮強大的攻防力量。

在理論上如果能創出一派拳術包含上述三種架構,相信可以成為一派有突破性的理想拳法。五枚大師遂決意閉關潛心思索,終於悟出一套完整的構思,作為創拳的基礎:其為以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為攻擊法則,以圓拱形的架式為省力的結構,以身體重量為基本推動力,以旋轉速度為發力原則。其理如下:

第一:以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原理,作為出拳攻擊的構思;又以雙手構成圓拱形(攤、膀、伏等手法的形狀)為省力架構,成為有強大承受力的招式;再以精神力量貫於全身(筆者註:精神力量可能是現代科學所說之腦意識潛能,在本書內筆者稱為「念力」),成為一個活動、堅韌的架構─創出「小念頭」套拳。

第二:以追求發揮自然力量為主,放棄以馬步支撐及控制肌肉為力量的傳統習慣;而以自己的體重旋轉,前進和後退所產生的重量為推動力,發揮自然力量─創設了「尋橋」套拳。

第三:拳術必須有爆破性的出擊力量;放棄依靠肌肉運用來產生爆炸性的力量,就改以體重快速旋轉,將高速度旋轉所產生的爆破性力量貫於四肢,利用旋轉的離心力和牽引力作為攻守的力量─創造了「標指」這套急劇轉動的套拳。

既然創造了符合自己構思而又有突破性的套拳,五枚大師祖於是按步練習,以引證和改良,直臻完美境界。當感覺到能將自己的構思按步實現時,整個人也溶於成功的喜悅之中。
小念頭
二字拑羊馬
念力的產生
黐手
尋橋
標指
木人樁
八斬刀
六點半棍

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派拳術三套拳種之一,也是最先練習的基礎套拳。特色是整個身驅在靜止狀態中利用雙手姿態架構,產生最大的攻擊力及被攻擊時最強的承受力。小心分析則可察覺每一招式均符合力學的要求,故被視為詠春拳最重要的基本套拳。練習小念頭必須專心,不可有半點隨便循例的心態。假如能準確地掌握小念頭每一招式的用力技巧,明白招式架構的作用,熟習後配合「尋橋」和「標指」來運用,便可將自己的體能盡量發揮,沒有力不從心,枉耗氣力的弊病。

更重要的是,練習小念頭能發出無形的力量。在運用此種無形力量時,外表絕無用力之態或收縮肌肉的現象。當受到衝擊力時,亦無吃力的感覺,而實際卻能發出強大的力量。此種無形的力量稱之為「念力」(即意識力量)。

二字拑羊馬

  1. 身體脊骨與大腿成直線
  2. 臀部微微用力揪起(即提肛)
  3. 手㬹要略低於拳頭
  4. 沉㬹落膊
  5. 眼要平視
  6. 膝頭微屈至垂直於足尖,膝關節一定要放鬆
  7. 兩腳的距離等於雙腳板平放距離(肩寬)
  8. 雙膝及雙足尖朝向攻擊點,即雙腳能攻擊到達之垂直點

除以上各要點外,還要集中精神,即可達到氣貫全身。這種站立姿勢,能將外來之壓力轉移到自己雙腳上,分擔了手部的壓力。

念力的產生

練習「小念頭」時,首要集中精神,用意念來推動招式。意念的作用能匯集全身氣力於攻擊點上,以意念來支配每一動作,而非使用收緊肌肉所產生的力量。相信初學者很難體會得到,但事實上是存在的。這種力量的存在,筆者無法給予一個貼切的名稱,惟有稱為「念力」。

假如學習者能成功地培養出念力,就能使詠春拳每一個招式在輕描淡寫之下發揮無窮的力量。

念力是經練習小念頭而產生的。小念頭的站立姿勢,已有力貫全身的神態(或說氣貫全身)。認識氣功的人士也會同意,念力是隨練習時日的久暫及專心與否而增強;經恆久的練習便可感到它的存在,久之便能推動此種力量。

練習小念頭全套招式,意念不可間斷,要一氣呵成,才能達到小念頭的原意,方可領略念力的存在。

當成功地得到念力時,便會有揮不盡、用不竭之能量。

黐手

兩點之間 直線最短
來留去送 甩手直衝

簡單而有禮貌的口訣,盡顯詠春黐手能達致的反應敏捷、防守堅固、攻擊強勁等效果。

黐手的運用繁複而奧妙,用文字書寫很難得到理想的表達。什麼「水銀瀉地」、「潑水不入」等形容詞,只適宜在小說中描述,對學習者並無幫助。

黐手的作用很多,如用連續性的圖片表達實在難以達到完美效果,只好將黐手的作用逐點列出講述─所列舉各點之間有連帶關係─只希望使學習者能體會到各點的運用技巧,清楚明白黐手的作用。

黐手的作用繁複而奧妙,基本的要求可分為下列數類:

  1. 練習受力的感覺和敏捷的反應;
  2. 用攤、膀、伏手法構成弧形拱橋力學的作用來承受對手的衝擊力;
  3. 用弧形及圓形轉動力帶引對手失重,使其難以穩定重心;
  4. 找尋對手空隙進攻;
  5. 製造對自己有利形勢;
  6. 連貫以下四種力的運用:
    1. 本身體能的力量、
    2. 招式上的結構承接力、
    3. 念力、
    4. 體重的移動力。

尋橋

「尋橋」是詠春第二套基本套拳,表示尋求與對手橋手接觸的運用方法,練習如何運用體重的推動力及以「小念頭」招式架構的結合來發揮動力的效果。

這個動力說易行難,非特別耐心練習是很難達到目的,同時不可有急進念頭及攻擊的意念;所以整套尋橋都沒有急速地練習招式,原因是着意訓練配合小念頭的招式架構與體重及腰馬推動力的結合,以達到巧妙的用力技巧及有趣而符合力學原理。如能進達化境,可將推動力和牽引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讚嘆創拳者的智慧與能力。

因此,筆者就以個人的體會將尋橋的用力構思分析如下:

  1. 尋橋的用力理論;
  2. 尋橋的攻守理論;
  3. 對敵時的用力技巧。

標指

「標指」是詠春拳術第三套拳種。歷來有標指不出門之傳說,葉問宗師也曾說及,表示非本門弟子是不傳授的。可能是守舊思想視為秘傳,亦可能是對詠春非有穩固根基者是不傳授的─筆者認為以後者解釋較為合理。

的確,標指的拳理構思跟「小念頭」和「尋橋」截然不同。名稱上已帶有攻擊意念,能將全身力量發揮至指掌之間,擁有強大的殺傷力,是在搏擊中十分實用的拳術手法。

就因為有了標指不出門這句話,又具有巧妙的攻擊招式,故令一般學習者產生了錯誤的觀念,以為學了標指就等於站上詠春派高手之列,渴望從速學習或從旁模仿學習,甘願成為虛有其表的一份子。

無可置疑,標指在搏擊上是十分實用。但運用標指手法的根基是從小念頭和尋橋中培養出來。如以理想而嚴格的訓練為宗旨,標指是不應隨便傳授的,這是希望學習者能得到較高的成就。

木人樁

木人樁是訓練詠春拳的輔助器材,全套樁法都是在「小念頭」、「尋橋」、「標指」的招式中混合構成,作為運用招式的練習對象。

因此,木人樁並無獨立招式樁法,只有在套拳手法中略加輕微變化,成為對敵時在構思上的實習招式,使套拳招式進入搏擊運用階段。

木人樁以相似作用的招式結合為一節,共分十節,每節統稱十式,另加進八式腳法,故此木人樁共有一零八式。

據葉問宗師口述,第二節(次十式)原本編於第九節,當時葉宗師認為該節與第一節手法相同,故將之改編為第二節,究竟上下互調之練習,有無玄妙之處,筆者並無作深入之研究。

木人樁並非每一節準確的以十式計算,有些一節內多達十五式,故傳說中木人樁有一一六式及一三二式之說。

同時葉宗師經常將自己構思的招式,以木人樁為練習對象,筆者也受到感染而作出同樣的練習。但並無將自己的構想招式加入木人樁法裏,以保持原有的樁法結構。

因此筆者以為練習木人樁法,除練習前人傳授的整套樁法外,也可從自己的構想招式中進行練習,作為練習的散式,一來可滿足自己的心態,二來也可豐富了練習的情緒。

練習木人樁的優點很多,最表面的是可以將詠春拳的招式手法、步法、腰馬 「執到正」來練習,不似在兩人黐手時沒有足夠時間來運用正確的手法,導致有力不從心的情況。

至於內在的優點,應作專題敘述,希望能將木人樁法的精要,作出簡明的分析,以祈增加後學者對樁法的認識和了解。

八斬刀

詠春八斬刀法,可以說全部由三套拳法招式融合演變而成,在運用上亦與拳法相似;至於步法則別具一格,其目的在於利用其步法將全身重量輸送到雙刀之上, 以達到每出一刀都帶着身軀沉重的力量,運用的技巧亦與拳法理論相同,因此不再作分析評論。

八斬刀十分着重利用腕力,每一式刀法都配以手腕力來發揮用力的技巧,令每一式刀法更趨沉雄,成為瀟洒而霸道的刀法。

因此在未學刀法之前,也有兩式必須先練的基本招式,一是走三角馬,二是雙手圈刀。其目的在於練刀時已有熟練的圈刀和步法,容易達到用力的效果。

八斬刀是雙刀,兩手各握一把同時運用,刀身較短,在接戰時通常是一手進攻,一手防衛。如遇重兵器進攻,感到單手力量不足抵禦時,則用雙手聯防,然後反擊。

八斬刀屬於短兵器,常言道兵器一寸短,一寸險,短兵器必須險中求勝,採取速戰速決戰術。

六點半棍

本門六點半棍法,根據葉問宗師口述,非詠春拳創造者五枚大師所創,而是由梁二娣、王華寶於紅船中(紅船是戲班弟子之行宮)以「小念頭」與至善禪師互相傳授而成詠春棍法。是否真確,未作考證。

六點半棍法,招式簡潔,名符其實只得六招半模式,在視覺上亦如詠春拳一樣毫無繁複優美動態,因此很難吸引學習者專心練習,以致未能普及推廣。

但是六點半棍法每一招式,如能配合詠春拳之「念力」與心法運用,能使每一招棍式產生震撼性力量。所以詠春棍法除招式簡潔外,所產生強大殺傷力是其特性的代表。

在未學習棍法之前,必須先練習幾式棍法基礎招式,祈求在練習整套六點半棍法時產生穩定其結構作用,避免在揮動棍法時被棍的擺動力帶引令身形馬步鬆散; 另一方面是連續練習單一招式,較易掌握用棍技巧。當然也需要有「小念頭」的「念力」、「尋橋」的腰馬轉動、「標指」的驅力於指、「木人椿」椿法的集中力量的用力法規,才能產生完美的效果。更不可疏忽這幾招基本招式,必須認真勤練, 以收日後練習事半功倍之效。

棍的長短

據葉問宗師所述,他當年所練的棍長度是九唐尺,棍頭直徑十二唐分,棍尾九唐分(十唐寸為一唐尺,一英尺約等於八唐寸)。練習較長木棍除對體能可增強外,日後握着短棍也可運用自如,相反只練習短棍,日後使用長棍必會顯得笨拙, 難以從心所欲。

目前,香港人所練的棍,長度多為九英尺,比前人所練的棍輕鬆很多。

小念頭

「小念頭」是詠春派拳術三套拳種之一,也是最先練習的基礎套拳。特色是整個身驅在靜止狀態中利用雙手姿態架構,產生最大的攻擊力及被攻擊時最強的承受力。小心分析則可察覺每一招式均符合力學的要求,故被視為詠春拳最重要的基本套拳。練習小念頭必須專心,不可有半點隨便循例的心態。假如能準確地掌握小念頭每一招式的用力技巧,明白招式架構的作用,熟習後配合「尋橋」和「標指」來運用,便可將自己的體能盡量發揮,沒有力不從心,枉耗氣力的弊病。

更重要的是,練習小念頭能發出無形的力量。在運用此種無形力量時,外表絕無用力之態或收縮肌肉的現象。當受到衝擊力時,亦無吃力的感覺,而實際卻能發出強大的力量。此種無形的力量稱之為「念力」(即意識力量)。

二字拑羊馬

  1. 身體脊骨與大腿成直線
  2. 臀部微微用力揪起(即提肛)
  3. 手㬹要略低於拳頭
  4. 沉㬹落膊
  5. 眼要平視
  6. 膝頭微屈至垂直於足尖,膝關節一定要放鬆
  7. 兩腳的距離等於雙腳板平放距離(肩寬)
  8. 雙膝及雙足尖朝向攻擊點,即雙腳能攻擊到達之垂直點

除以上各要點外,還要集中精神,即可達到氣貫全身。這種站立姿勢,能將外來之壓力轉移到自己雙腳上,分擔了手部的壓力。

念力的產生

練習「小念頭」時,首要集中精神,用意念來推動招式。意念的作用能匯集全身氣力於攻擊點上,以意念來支配每一動作,而非使用收緊肌肉所產生的力量。相信初學者很難體會得到,但事實上是存在的。這種力量的存在,筆者無法給予一個貼切的名稱,惟有稱為「念力」。

假如學習者能成功地培養出念力,就能使詠春拳每一個招式在輕描淡寫之下發揮無窮的力量。

念力是經練習小念頭而產生的。小念頭的站立姿勢,已有力貫全身的神態(或說氣貫全身)。認識氣功的人士也會同意,念力是隨練習時日的久暫及專心與否而增強;經恆久的練習便可感到它的存在,久之便能推動此種力量。

練習小念頭全套招式,意念不可間斷,要一氣呵成,才能達到小念頭的原意,方可領略念力的存在。

當成功地得到念力時,便會有揮不盡、用不竭之能量。

黐手

兩點之間 直線最短
來留去送 甩手直衝

簡單而有禮貌的口訣,盡顯詠春黐手能達致的反應敏捷、防守堅固、攻擊強勁等效果。

黐手的運用繁複而奧妙,用文字書寫很難得到理想的表達。什麼「水銀瀉地」、「潑水不入」等形容詞,只適宜在小說中描述,對學習者並無幫助。

黐手的作用很多,如用連續性的圖片表達實在難以達到完美效果,只好將黐手的作用逐點列出講述─所列舉各點之間有連帶關係─只希望使學習者能體會到各點的運用技巧,清楚明白黐手的作用。

黐手的作用繁複而奧妙,基本的要求可分為下列數類:

  1. 練習受力的感覺和敏捷的反應;
  2. 用攤、膀、伏手法構成弧形拱橋力學的作用來承受對手的衝擊力;
  3. 用弧形及圓形轉動力帶引對手失重,使其難以穩定重心;
  4. 找尋對手空隙進攻;
  5. 製造對自己有利形勢;
  6. 連貫以下四種力的運用:
    1. 本身體能的力量、
    2. 招式上的結構承接力、
    3. 念力、
    4. 體重的移動力。

尋橋

「尋橋」是詠春第二套基本套拳,表示尋求與對手橋手接觸的運用方法,練習如何運用體重的推動力及以「小念頭」招式架構的結合來發揮動力的效果。

這個動力說易行難,非特別耐心練習是很難達到目的,同時不可有急進念頭及攻擊的意念;所以整套尋橋都沒有急速地練習招式,原因是着意訓練配合小念頭的招式架構與體重及腰馬推動力的結合,以達到巧妙的用力技巧及有趣而符合力學原理。如能進達化境,可將推動力和牽引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讚嘆創拳者的智慧與能力。

因此,筆者就以個人的體會將尋橋的用力構思分析如下:

  1. 尋橋的用力理論;
  2. 尋橋的攻守理論;
  3. 對敵時的用力技巧。

標指

「標指」是詠春拳術第三套拳種。歷來有標指不出門之傳說,葉問宗師也曾說及,表示非本門弟子是不傳授的。可能是守舊思想視為秘傳,亦可能是對詠春非有穩固根基者是不傳授的─筆者認為以後者解釋較為合理。

的確,標指的拳理構思跟「小念頭」和「尋橋」截然不同。名稱上已帶有攻擊意念,能將全身力量發揮至指掌之間,擁有強大的殺傷力,是在搏擊中十分實用的拳術手法。

就因為有了標指不出門這句話,又具有巧妙的攻擊招式,故令一般學習者產生了錯誤的觀念,以為學了標指就等於站上詠春派高手之列,渴望從速學習或從旁模仿學習,甘願成為虛有其表的一份子。

無可置疑,標指在搏擊上是十分實用。但運用標指手法的根基是從小念頭和尋橋中培養出來。如以理想而嚴格的訓練為宗旨,標指是不應隨便傳授的,這是希望學習者能得到較高的成就。

木人樁

木人樁是訓練詠春拳的輔助器材,全套樁法都是在「小念頭」、「尋橋」、「標指」的招式中混合構成,作為運用招式的練習對象。

因此,木人樁並無獨立招式樁法,只有在套拳手法中略加輕微變化,成為對敵時在構思上的實習招式,使套拳招式進入搏擊運用階段。

木人樁以相似作用的招式結合為一節,共分十節,每節統稱十式,另加進八式腳法,故此木人樁共有一零八式。

據葉問宗師口述,第二節(次十式)原本編於第九節,當時葉宗師認為該節與第一節手法相同,故將之改編為第二節,究竟上下互調之練習,有無玄妙之處,筆者並無作深入之研究。

木人樁並非每一節準確的以十式計算,有些一節內多達十五式,故傳說中木人樁有一一六式及一三二式之說。

同時葉宗師經常將自己構思的招式,以木人樁為練習對象,筆者也受到感染而作出同樣的練習。但並無將自己的構想招式加入木人樁法裏,以保持原有的樁法結構。

因此筆者以為練習木人樁法,除練習前人傳授的整套樁法外,也可從自己的構想招式中進行練習,作為練習的散式,一來可滿足自己的心態,二來也可豐富了練習的情緒。

練習木人樁的優點很多,最表面的是可以將詠春拳的招式手法、步法、腰馬 「執到正」來練習,不似在兩人黐手時沒有足夠時間來運用正確的手法,導致有力不從心的情況。

至於內在的優點,應作專題敘述,希望能將木人樁法的精要,作出簡明的分析,以祈增加後學者對樁法的認識和了解。

八斬刀

詠春八斬刀法,可以說全部由三套拳法招式融合演變而成,在運用上亦與拳法相似;至於步法則別具一格,其目的在於利用其步法將全身重量輸送到雙刀之上, 以達到每出一刀都帶着身軀沉重的力量,運用的技巧亦與拳法理論相同,因此不再作分析評論。

八斬刀十分着重利用腕力,每一式刀法都配以手腕力來發揮用力的技巧,令每一式刀法更趨沉雄,成為瀟洒而霸道的刀法。

因此在未學刀法之前,也有兩式必須先練的基本招式,一是走三角馬,二是雙手圈刀。其目的在於練刀時已有熟練的圈刀和步法,容易達到用力的效果。

八斬刀是雙刀,兩手各握一把同時運用,刀身較短,在接戰時通常是一手進攻,一手防衛。如遇重兵器進攻,感到單手力量不足抵禦時,則用雙手聯防,然後反擊。

八斬刀屬於短兵器,常言道兵器一寸短,一寸險,短兵器必須險中求勝,採取速戰速決戰術。

六點半棍

本門六點半棍法,根據葉問宗師口述,非詠春拳創造者五枚大師所創,而是由梁二娣、王華寶於紅船中(紅船是戲班弟子之行宮)以「小念頭」與至善禪師互相傳授而成詠春棍法。是否真確,未作考證。

六點半棍法,招式簡潔,名符其實只得六招半模式,在視覺上亦如詠春拳一樣毫無繁複優美動態,因此很難吸引學習者專心練習,以致未能普及推廣。

但是六點半棍法每一招式,如能配合詠春拳之「念力」與心法運用,能使每一招棍式產生震撼性力量。所以詠春棍法除招式簡潔外,所產生強大殺傷力是其特性的代表。

在未學習棍法之前,必須先練習幾式棍法基礎招式,祈求在練習整套六點半棍法時產生穩定其結構作用,避免在揮動棍法時被棍的擺動力帶引令身形馬步鬆散; 另一方面是連續練習單一招式,較易掌握用棍技巧。當然也需要有「小念頭」的「念力」、「尋橋」的腰馬轉動、「標指」的驅力於指、「木人椿」椿法的集中力量的用力法規,才能產生完美的效果。更不可疏忽這幾招基本招式,必須認真勤練, 以收日後練習事半功倍之效。

棍的長短

據葉問宗師所述,他當年所練的棍長度是九唐尺,棍頭直徑十二唐分,棍尾九唐分(十唐寸為一唐尺,一英尺約等於八唐寸)。練習較長木棍除對體能可增強外,日後握着短棍也可運用自如,相反只練習短棍,日後使用長棍必會顯得笨拙, 難以從心所欲。

目前,香港人所練的棍,長度多為九英尺,比前人所練的棍輕鬆很多。

Address 九龍長沙灣道3號長勝大廈11樓(10字)C座
(太子地鐵站E出口)
Phone +852 2606 0602

聯絡我們